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响应标准(气象灾害应急响应工作流程)

虽然现在天气很热,但汛期马上就要到来了。国家气象部门已启动防汛应急响应。让我们用英语来了解更多。

目前,我国已进入“七低八高”的主汛期,是一年中自然灾害最多的时期。今年以来,针对特大暴雨、地质灾害、城市内涝等问题,有关部门从机制入手,推进预警机制,不断强化灾害救援保障,综合防灾能力稳步提升,减灾和救灾能力。

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响应标准(气象灾害应急响应工作流程)

目前,我国已进入“七低八高”的主汛期,是一年中自然灾害最多的时期。今年汛期有哪些特点?如何防范特大洪涝、抗击特大险情、抢险救灾,狠抓各项防洪救灾措施,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秘书长、应急管理部副部长、水利部副部长周学文介绍,今年入汛提前,强降雨过程较多,雨区重叠,多条河流超警戒,工程灾害多,山洪地质灾害严重。面对洪涝灾害,国防指挥部、地方政府各级委员会和有关部门始终把健康和生命放在第一位,按照决策部署,全力以赴开展防洪救灾工作。按照政府和国务院的部署。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稠密,自然灾害多。特别是极端暴雨多发生在夜间,预警信息难以落实,极易造成人员伤亡。对此,周学文指出,要建立直达基层责任人的预警响应机制,加强气象预警和应急处置信息共享;同时,加强气象预警和应急信息横向交流,明确各级气象部门通过国家应急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发布气象预警信息。此外,建立气象灾害预警和应急联动机制。过去,各级防洪部门启动应急响应的条件是水库断流、堤防断流、重大灾害等;今年,国家防汛总局要求各地修订应急预案,以气象预警作为防洪应急响应的启动条件,把门槛向前迈进。

强降雨经常引发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已超过去年全年。自然资源部地质勘查管理司司长于海峰表示,下半年,我们将与气象部门共同研判,滚动发布预警,争取更多提前组织搬迁和避险的时间。同时,探索由“隐患点防控”向“隐患点+风险区域双控”转变,指导督促地方政府加强沟渠、悬崖、山体等重点区域风险排查。以及隐患点以外的斜坡。遇到强降雨、高海拔地区,一旦出现风险预警,要坚决提前组织受威胁人员转移。

针对近年来城市内涝问题频发,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实施内涝报告机制,持续跟踪当地雨涝情况,分析原因,查找问题,督促整改。在防汛抗旱指挥部协调下,各地住建部门与应急、气象、水利等部门实施信息共享和会商联动,第一时间发布暴雨预警信息并启动应急响应,并通报相关部门单位和居民提前做好防范。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建司司长王志宏表示,截至目前,全国52个城市因强降雨发生不同程度内涝事件73起,与2017年同期数量相同。去年同期。目前尚无因城市内涝造成人员死亡的情况。城市供水、供气等生命线工程基本正常。

救灾方面,根据今年洪水形势特点和救灾需求,应急管理部加强了救援队伍能力和物资装备建设,组建了4.3万人的水上救援力量,指导本地及驻地**企业团队511个、8.7万余人。与工程救援力量联系,随时做好救援准备;为国家综合消防救援队和专业救援队配备无人机、动力船桥、自动砂石袋机等先进适用装备;按照“科学布局、广覆盖”的原则,会同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全国31个省份的89个储备库累计储备防洪、抗旱资金34.28亿元以及救灾物资。

不久前,应急管理部印发的《“十四五”应急救援力量建设规划》号文件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立规模适度、布局科学、结构合理、专业技术突出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使专业应急救援力量各具特色。自身优势和社会应急力量有效。辅助和基层应急救援力量有效覆盖的建设目标,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提供了坚实保障。

抗击自然灾害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永恒课题。按照新时代防灾减灾“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总体要求,我国完善制度、转变观念、压实责任、改革创新、协同发力,综合防灾减灾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减灾救灾能力稳步提升。今年以来,全国已疏散安置123.9万受洪涝灾害群众。洪涝灾害造成的死亡和失踪人数与近五年同期平均水平相比下降了70%以上。

以上是为大家整理的英文天气预警和防洪应急启动条件。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虽然我们无法控制自然灾害,但我们可以积极应对,减少损失。

相关文章